常州天寧:以三治融合打造基層治理“微樣板”
發布時間: 2022-05-11 文章來源: 新華網 作者: 何浩
近年來,常州市天寧區雕莊街道牢牢把握打造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核心要義,充分發揮“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機制優勢,發揮“智治、聯治、自治”三治力量,細化網格管理,壯大服務力量,延伸網格化社會治理觸角,形成全面掌握實情、及時反映民情、迅速解決問題、有效化解矛盾的基層網格化治理局面,為轄區平安穩定強本固基。
依托“大數據”,以智治支持精準防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雕莊街道以“智治”支撐智慧化疫情防控,確保防疫精準有效。清溪人家小區常住人口近2000人,是一個典型的安置型小區,由于進出人員構成復雜、老年人口比例較大、物業管理不夠完善等問題,給精準防疫工作帶來挑戰。在天寧區打造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樣板小區的總體規劃下,憑借“智慧社區”安防工程的大數據實現了智治小區、精準防疫的效果,“智慧社區”系統配備人臉進出識別、能夠精準識別和攔截非本小區居民住戶進入,小區內居民和車輛的進出情況能夠被動態實時掌握,一旦發現居家隔離人員私自出行或者高風險地區車輛進入,系統將第一時間推送報警提示信息。智慧技防的應用,讓基層社區防疫更高效,極大的減輕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負擔,同時社區刑事案件、“盜搶騙”案件、電動車盜竊案件、高空拋物事件長期保持“零發生”,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穩步提升。
“目前雕莊街道待認領20條,待核實30條,待預警10條,請及時認領核實”,這是常州市城市免疫感知平臺上的工作提示。2022年伊始,新版“城市免疫感知平臺”投入實戰。平臺包含“研判排查”“落實管控”“核酸檢測”“場所打卡”“指揮調度”五大子系統和“疫情防控”服務專區,全面嵌入“我的常州”APP統一用戶體系,集聚全市500多萬人口實名認證信息,基本形成“人員感知、行為感知、服務感知、數據感知、運行閉環”全鏈條、數字化的城市精準防控工作機制,疫情精準防控的成效初顯。“在保障貨運物流正常通行,確保經濟發展平穩推進方面,感知平臺能及時反饋通過道路卡口、兩站一場進入常州人員,通過核實其貨運司機身份并認領核實,大大提升了精準防疫的靶向性和精確度”,政法綜治局局長許學東表示。
夯實“網格化”,以聯治筑牢基層治理
當前,街道網格指揮中心統籌轄區內的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以村居民小組、樓棟為單元,劃分綜合網格40個,配備綜合網格長40名,網格聯絡員47名,專職網格員34名,兼職網格員54名,志愿者38名。今年以來,綜合網格平臺采集數據累計11310條,累計事項上報數703條,其中安全隱患類696條,普通事件類7條,辦結率100%。
此外,針對專屬網格中企業的監管問題,街道力推安全生產網格化監管體系建設,以轄區內的村社區、園區管理辦為參考,以精細化管理為目標,劃分為7個網格,1號網格管轄24家企業,2號網格管轄18家企業,3號網格管轄20家企業,4號網格管轄29家企業,5號網格管轄36家企業,6號網格管轄38家企業,7號網格管轄12家企業,每個網格至少配備1名村級網格員,街道另配1名安全生產行業監管條線工作人員作為街道網格員,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同樣也是企業疫情防控的“宣傳員”“信息員”和“監管員”。
邁開“鐵腳板”,以自治服務基層民生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街道牢牢把握網格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前哨”和“連心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居民代表、網格人員均投入到社會治理中,采用樓道民主協商、聯席會議座談、流動小板凳議事等多種方式參與到社區安全管理、治安穩定、矛盾調處等平安建設中,致力于服務基層民生。通過公益五號、道德講堂、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六個100”、主題黨日、網格知曉滿意率等活動,從社區大層面上把社會治理宣傳教育工作擴面、走深、入心。通過“一社區一特色”,將防災減災體驗館、微型消防站“全景式”體驗點、杜鵑花展系列服務、烘焙廚藝培訓、俏80手工創業、黨史剪紙畫、烙畫、書法作品展示,退役軍人溫暖之家、“勞模李承霞工作室”校企共建活動、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等幫扶一老一小、特殊人群、服務群眾的社會治理深入基層神經最末端;通過疫情防控的群策群力、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常態化防疫時政法綜治局、司法所的同志與網格員們一道,進入商鋪、走進人家,宣傳疫情防控政策的同時開展掃樓掃街行動,確保商鋪場所碼張貼到位、常規防疫事項落實到位,疫情突發之時廣大網格員們則充分發揮“鐵腳板”作用,協助街道、各村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宣傳、信息核查、人員摸排、物資運送、核酸檢測等工作,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疫情防控體系。